财经三分钟(ID:qgq1818),已获授权
最近,作为我国北方第一经济强省山东省,其人社厅等10个部门发布通知,称正式启动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全面改革。
其中,虽然高校不会转为企业,但高校编制会“企业化”。
瞬间,整个高校圈炸锅了。
目前我国有200万左右的高校教师,看来有不少人未来铁饭碗不保。
高校铁饭碗,
被打破了
实际上去年,上海市就发布《高等教育工作要点》,提到“未来将深化高校教师编制管理改革,扩大企业编试点高校范围”。
而所谓高校企业编,其实指的是高校会实行“预聘长聘”制度。
这种制度要求教师在预聘期(一般6年)达到一定的学术成果要求,并通过审评,才能获得长聘教职。
反之,如果没有达到考核要求,预聘教师就会被解聘。
在这个考核过程,预聘教师需要承受不少压力。
某校教师称,其所在的高校要将35岁以下的教师纳入“预聘长聘”制体系。学校要求教师需要在3年内拿到一项国家级课题,如果达不到要求将面临被解雇风险。
然而,一项国家级课题不好拿。以社科基金为例子,2022-2023年度,全国终审通过率只有13%左右。如果从学校初审开始计算,国家社科基金的申请淘汰率大于95%。
正因如此,一些教师对“预聘长聘”制度持有负面评价。在一些招聘会上,有高校打出“本高校无预聘长聘制”的宣传语,以吸引更多人才。
近期山东省公布逐步取消高校事业编的信息,之所以引起巨大关注,其实是因为它重新释放了信号,未来大部分高校都会采用“预聘长聘”制,高校内再难找到有终身编制这种铁饭碗岗位了。
高校挑挑拣拣,
年轻教师被掏空
随着我国出生人口减少,而博士毕业生数量增加,高校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。
在2023年,我国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为1096万人。
试想一下,现在高校招聘大量教师来应对1096万学生,过了十几年,还有上千万的学生吗?如果学生锐减,而高校的教师又只进不出,那么高校教师就会严重过剩。
实际上这不是玩笑,如果高校模式不改变,这完全会变成现实。
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只有902万人,假设有70%的人进入高等大学,那也就是600多万而已。
1096万和600万相比,足足少了400万左右,这意味着未来可能有40%的高校教师没有学生可教。
学生少了,但教师又太多,这对高校来说是一种负担。所以,取消终身编制,似乎成为高校一个必然选择。
另外,公开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高校高等教育专任教师197.78万人,比上一年增加4.9%;而博士生毕业8.23万人,比上一年增加14.3%。
两者差了接近10%,这表明,博士生想进入高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彼此之间的竞争大大加剧。
为了避免被淘汰,挤进高校的年轻教师会尽可能多发论文。假设高校招聘了3000人,每人发10篇论文,高校就能得到30000篇论文,这些论文的质量都很高,一般是SCI、SSCI和CSSCI论文,甚至是顶级学术期刊论文。
高校排名会参考人均论文数量,假设这间高校的淘汰率是50%,那么人均论文数量就会得到飞跃,这对提升大学排名有好处。
于是,一些年轻高校教师戏称自己已经沦为“榨干学术干电池”。
“预聘长聘”制
能给高校教师带来什么?
理论上,“预聘长聘”制下的教师会比终身编制的教师薪酬更高。
假设过去的编制岗位有40万,那么长聘副教授有可能获得年薪60万,甚至更多。
薪酬高了,教师自然就会忽略预聘时候不稳定的劣势。
实际上,“预聘长聘”制来源于欧美国家,那么薪酬也应该需要对标美国的一般名校。
有教师称,如果薪资不到位,那么“预聘长聘”制度,很可能会异化为对新聘教授的不公平压榨。
他提出建议称,“如果有高校提出使用预聘长聘制度考核你,你要认真判断是不是真的长聘。如果薪资跟不上,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考核,那只能算是假长聘。”
新人新办法,如果愿意给“预聘长聘”制度教授2倍或者3倍工资,相信抱怨的声音会减少很多。
另外,“预聘长聘”制本意是发掘人才、保护人才和用好人才,它的重点不应该是淘汰,亦不应该成为一种给高校人才造成不安全感的制度。
某教师表示,“因为通过率不透明,所以大家只能不分昼夜干活,这里没有上限也没有下限。”
在这种通过率不透明的状态下,同事之间更多都是竞争关系,根本不可能存在紧密的合作。
和国内相反,虽然美国高校采用了这种制度,其考核通过率却很透明,且通过率高达80%以上。
目前不同高校的考核通过率不尽相同,为避免过度竞争,有专业人士称应该将通过率设置在85%以上。
不过,在提高通过率前,当下高校最先做的应该是公布通过率。现在高校教师最大的不安全感,是无法得知“非升即走”的具体通过率。
假设博士毕业30岁,进入了一所淘汰率很高的高校,6年之后无法顺利通过考核转为长聘,36岁要重新出来寻找工作,那对这些博士生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。
提高通过率,并重培养,轻使用和筛选才能真正实现“预聘长聘”制的初衷。
随着人口下降,很多所谓的编制“铁饭碗”都将变得不稳定,为了应对未来的变化,需要采用新的模式,但新模式绝对不应该成为压榨员工的利器,相反他应该帮助员工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。
免责声明:本文来自财经三分钟客户端,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。
超天才网©2017 www.supergenius.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
联系我们| 加入我们| 法律声明| 关于我们| 评论互动
超天才网©2013-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
动真格了!北方第一强省,取消事业编
财经三分钟(ID:qgq1818),已获授权
最近,作为我国北方第一经济强省山东省,其人社厅等10个部门发布通知,称正式启动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全面改革。
其中,虽然高校不会转为企业,但高校编制会“企业化”。
瞬间,整个高校圈炸锅了。
目前我国有200万左右的高校教师,看来有不少人未来铁饭碗不保。
高校铁饭碗,
被打破了
实际上去年,上海市就发布《高等教育工作要点》,提到“未来将深化高校教师编制管理改革,扩大企业编试点高校范围”。
而所谓高校企业编,其实指的是高校会实行“预聘长聘”制度。
这种制度要求教师在预聘期(一般6年)达到一定的学术成果要求,并通过审评,才能获得长聘教职。
反之,如果没有达到考核要求,预聘教师就会被解聘。
在这个考核过程,预聘教师需要承受不少压力。
某校教师称,其所在的高校要将35岁以下的教师纳入“预聘长聘”制体系。学校要求教师需要在3年内拿到一项国家级课题,如果达不到要求将面临被解雇风险。
然而,一项国家级课题不好拿。以社科基金为例子,2022-2023年度,全国终审通过率只有13%左右。如果从学校初审开始计算,国家社科基金的申请淘汰率大于95%。
正因如此,一些教师对“预聘长聘”制度持有负面评价。在一些招聘会上,有高校打出“本高校无预聘长聘制”的宣传语,以吸引更多人才。
近期山东省公布逐步取消高校事业编的信息,之所以引起巨大关注,其实是因为它重新释放了信号,未来大部分高校都会采用“预聘长聘”制,高校内再难找到有终身编制这种铁饭碗岗位了。
高校挑挑拣拣,
年轻教师被掏空
随着我国出生人口减少,而博士毕业生数量增加,高校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。
在2023年,我国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为1096万人。
试想一下,现在高校招聘大量教师来应对1096万学生,过了十几年,还有上千万的学生吗?如果学生锐减,而高校的教师又只进不出,那么高校教师就会严重过剩。
实际上这不是玩笑,如果高校模式不改变,这完全会变成现实。
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只有902万人,假设有70%的人进入高等大学,那也就是600多万而已。
1096万和600万相比,足足少了400万左右,这意味着未来可能有40%的高校教师没有学生可教。
学生少了,但教师又太多,这对高校来说是一种负担。所以,取消终身编制,似乎成为高校一个必然选择。
另外,公开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高校高等教育专任教师197.78万人,比上一年增加4.9%;而博士生毕业8.23万人,比上一年增加14.3%。
两者差了接近10%,这表明,博士生想进入高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彼此之间的竞争大大加剧。
为了避免被淘汰,挤进高校的年轻教师会尽可能多发论文。假设高校招聘了3000人,每人发10篇论文,高校就能得到30000篇论文,这些论文的质量都很高,一般是SCI、SSCI和CSSCI论文,甚至是顶级学术期刊论文。
高校排名会参考人均论文数量,假设这间高校的淘汰率是50%,那么人均论文数量就会得到飞跃,这对提升大学排名有好处。
于是,一些年轻高校教师戏称自己已经沦为“榨干学术干电池”。
“预聘长聘”制
能给高校教师带来什么?
理论上,“预聘长聘”制下的教师会比终身编制的教师薪酬更高。
假设过去的编制岗位有40万,那么长聘副教授有可能获得年薪60万,甚至更多。
薪酬高了,教师自然就会忽略预聘时候不稳定的劣势。
实际上,“预聘长聘”制来源于欧美国家,那么薪酬也应该需要对标美国的一般名校。
有教师称,如果薪资不到位,那么“预聘长聘”制度,很可能会异化为对新聘教授的不公平压榨。
他提出建议称,“如果有高校提出使用预聘长聘制度考核你,你要认真判断是不是真的长聘。如果薪资跟不上,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考核,那只能算是假长聘。”
新人新办法,如果愿意给“预聘长聘”制度教授2倍或者3倍工资,相信抱怨的声音会减少很多。
另外,“预聘长聘”制本意是发掘人才、保护人才和用好人才,它的重点不应该是淘汰,亦不应该成为一种给高校人才造成不安全感的制度。
某教师表示,“因为通过率不透明,所以大家只能不分昼夜干活,这里没有上限也没有下限。”
在这种通过率不透明的状态下,同事之间更多都是竞争关系,根本不可能存在紧密的合作。
和国内相反,虽然美国高校采用了这种制度,其考核通过率却很透明,且通过率高达80%以上。
目前不同高校的考核通过率不尽相同,为避免过度竞争,有专业人士称应该将通过率设置在85%以上。
不过,在提高通过率前,当下高校最先做的应该是公布通过率。现在高校教师最大的不安全感,是无法得知“非升即走”的具体通过率。
假设博士毕业30岁,进入了一所淘汰率很高的高校,6年之后无法顺利通过考核转为长聘,36岁要重新出来寻找工作,那对这些博士生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。
提高通过率,并重培养,轻使用和筛选才能真正实现“预聘长聘”制的初衷。
随着人口下降,很多所谓的编制“铁饭碗”都将变得不稳定,为了应对未来的变化,需要采用新的模式,但新模式绝对不应该成为压榨员工的利器,相反他应该帮助员工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。
免责声明:本文来自财经三分钟客户端,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。